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配资平台哪家质量好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的异化是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本质的改变和扭曲。卡夫卡和蒲松龄为达到写作目的,都不惜采用荒诞的写作手法将现实夸张变形。在《聊斋志异》和卡夫卡的作品中有许多异化的主题,主要体现为人不再是人,而是以动物的状态出现,或者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异化为动物或植物。罗杰·加洛蒂曾这么评价卡夫卡的作品,“卡夫卡的王国是异化和异化意识的王国”,认为“卡夫卡作品的本质与风格在于人的自我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与当时“淄川的文人雅士聚首时谈狐说鬼,似为时尚”的时代背景有关,他在《聊斋自志》中也明确地表达出他对怪异事物的爱好,“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从这点来看,两位作家都喜欢用荒诞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异化主题,这点是最值得探究的相通之处。
卡夫卡所读过的《聊斋志异》的德译本中有《阿宝》《竹青》《香玉》和《莲花公主》,这几篇是明显带有异化色彩的。如《阿宝》中的孙子楚性情憨厚,不善说话,喜欢上了本地大商人的女儿阿宝,因她一句玩笑话而自断了六个手指。碍于无法在一起,他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灵魂化为一只鹦鹉飞到阿宝的住处,日日夜夜陪在她身边。孙子楚的真心诚意打动了阿宝,鹦鹉变回了人形,造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上面故事中的主人公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种种客观或主观的原因异化成了动物。而卡夫卡作品中的异化相比较《聊斋志异》中的异化而言则更加荒诞和怪异,这类异化很少有前因后果,多表现为突变。如《变形记》中的格雷戈尔某天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硕大的虫子……”。显然,这是一种异化的手法,与《聊斋志异》中人化为动物或植物的变形有几分相似。但相比之下又有着不同,这段异化出现在故事的开头,而在整个故事中卡夫卡始终没有交代格雷戈尔变成甲虫的原因,只是在描述他变成甲虫之后的事情,该小说不具备完整故事情节,更像是一个故事的片段。而蒲松龄笔下的故事则情节完整,前因后果也交代清晰。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聊斋志异》中主人公的异化和变形往往带有一定的目的,如孙子楚为了陪在阿宝身边所以化成鹦鹉。如果有可能,这些异化的人在达成自己的目标之后还要变人形。在蒲松龄这里,人的肉体和灵魂的分裂是迫不得已的,暂时的分裂是为了最终的统一。这样看来,《变形记》中的异化显得突然,这与卡夫卡的写作目的有关。卡夫卡想要用这种荒诞的手法来突出现实生活中人的异化,来表现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漠然的关系,他企图从异化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和批判社会。
细读《变形记》可以发现,该小说着重描写的是格雷戈尔变成甲虫之后,家人对他态度的转变。在变形之前,虽然格雷戈尔作为公司的代理挣钱不多,但整个家庭依靠其工资尚能生活,所以一家人表面上显得很和睦,对待他的态度也比较友好。但看到他变成甲虫后,父亲对他的态度始终很恶劣,甚至“从后面重重地给了他解脱性的一脚,他被踢到房间中间,身上流着血”。在格雷戈尔又一次把母亲吓晕之后,父亲对他更是暴力相加,“把碗柜上水果盘里的苹果装在口袋中,一个接一个地扔出去……一个简直就嵌入他的背里去了”,可见他的父亲完全不顾亲情,想要置他于死地。正是人情的冷漠把格雷戈尔逼上了死路。
因此,当我们从卡夫卡写《变形记》的主旨来看,就能明白小说为什么不交代格雷戈尔变形的原因。因为外形的变化并不是卡夫卡描写的重点,内心的变形和异化才是他想要表达的主题,在卡夫卡的笔下,心里“变态”是一种常态,卡夫卡试图用这种怪异的常态来揭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漠然,社会的冷酷无情。在卡夫卡眼里,异化不再是一个主观的心理问题,更像是普遍的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体现的是不可缓解的社会矛盾。正是基于这一观点,卡夫卡经常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突然变成其他动物,或者干脆就以变形后的样子出场。
(摘编自《从<聊斋志异>对卡夫卡的影响角度再读卡夫卡的作品》)
材料二:
人工智能是一种尚未成熟的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它在深刻改变和塑造人与社会的同时,也在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外在的异己力量。作为整个社会的基本技术支撑,智能科技构成了对人公开的或隐蔽的宰制,人正在沦为高速运转的智能社会系统的“附庸”和“奴隶”;各种智能系统不断取代人工作,“数字穷人”逐渐丧失劳动的机会和价值,被全球化的经济和社会体系排斥在外,存在变得虚无和荒谬化;智能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模糊了人机界限,对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等形成强烈的冲击,令“人是什么”和人机关系凸显为挑战哲学常识的时代难题。我们必须正视已经或者正在到来的异化风险,拓展理论视野,创新智能时代的异化理论,从理想社会建构和“人”自身的进化两个方面采取建设性的行动,构造人与智能机器协同演化、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在智能社会、智能文明的建设中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摘编自《人工智能与人的“新异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异化与其本质的改变和扭曲有关,蒲松龄和卡夫卡的作品均为表现异化主题。
B.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主要与当地文人雅士以“谈狐说鬼”为时尚的时代背景有关。
C.《聊斋志异》中主人公往往出于一定的目的而异化和变形,达成目标后都变回人形。
D.家人曾经对格雷戈尔态度比较友好,是因为他挣钱不多但还能保障整个家庭的生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罗杰•加洛蒂的评价意在阐明卡夫卡作品的异化特征,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B.蒲松龄笔下的故事情节完整,但这并不能说明其作品比卡夫卡的作品好或者不好。
C.当构造出人与智能机器协同演化、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时,人类就能避免被异化。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人的异化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和目的并不相同。
3.下列异化现象中,不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范畴的一项是()
A.在资本逻辑下,身处于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炫富”“躺平”等心理正在建构新的精神追求。
B.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骤增,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少,亲情关系逐渐疏远。
C.苏秦佩带六国相印途经洛阳,气派比得上帝王,苏秦的家人匍匐在地不敢仰视。苏秦感慨“一人之身,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
D.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原始的人文关怀,脱离了人的情感、道德等因素,人与人的关系成为了简单的资源共享、利益结合的手段或形式。
4.与《聊斋志异》相比较,卡夫卡作品中的异化有怎样的特征?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
5.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异化”风险,人类应该如何解决?请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字碑
王平中
张总来到安岳连云山,仰着头从峡谷底向山顶张望,慢慢地将脸仰成平面,载着的帽子忽地掉在了地上,才看到一条线似的天空。张总的心冷了半截,在这个地方投资,又没公路,要想在此发展难呀。
陪同的安岳老区建设促进会郭会长见状,不再提投资之事,对张总微微一笑说,我们这儿有座“神仙坟”,很值得一看。
神仙坟?不外乎唬唬外人吧,有什么好看的?张总摇了摇头。
这座坟不是唬人的,里面埋着一位红军战士。
埋着一位红军战士?张总一下子肃然了。
1935年7月,中央红军长征来到四川,一位红军战士受伤后与部队走散了,来到安岳,被当地村民藏在地窖里。后来民团探到了消息,将村民赶到村口。村民不愿交出红军战士。民团团长咆哮说如不交出红军战士,就要烧光村子、杀光村民……就在这危急之时,那位红军战士从地窖里走了出来,面对凶恶的民团,毫不畏惧,对乡亲们说,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就是我死了,也会护佑你们……
张总眼里充满敬意。
民团枪杀那位红军战士后,不准村民们掩盖尸体。是夜,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第二天,人们看到一堆沙丘将红军战士掩埋了。村里人都说,是暴雨从山上冲下的泥沙自然将红军战士掩埋的。
应该是村里人趁着暴雨将那位红军战士掩埋的吧?张总问道。
反正没有人承认。即使是,也不会有人承认的。后来,这里发生了一件奇事。郭会长看着张总久久不语。
什么奇事?张总按捺不住了。
不久,一位村民说,他多日咳嗽不止,迷糊中有位仙人立于床前,对他说,村外的沙丘上有艾蒿,开水泡后饮之即愈。翌日,此人来到掩埋红军战士的沙丘旁,果然看到沙丘上有一株艾蒿,遂掐尖摘叶,回家泡水饮之,果真病愈。这个村民还说,仙人说这座坟是天葬的,如果谁毁了,必遭天谴,灭门绝后。那时人们对神灵是敬畏的。团丁听了,自然不敢毁坟。这座坟因此得到保存。
这是村民为保护红军战士坟墓故意编撰的故事吧?张总说。
也许是吧。后来,村里人受伤了,或发烧了,或家中有蚊虫了,将坟上的艾蒿割回去捣烂敷之,或煎水服之,或炆火熏之,那些人受伤好了,烧退了,家中蚊虫灭了。村里人都说那是红军战士在护佑他们。于是他们将此坟称为“神仙坟”,并在坟前立碑,因不知道红军战士姓名,碑上没有刻字,对外称为“无字碑”,暗地叫“红军碑”。
即使知道红军战士名字,也不敢刻他姓名的吧?张总说。
是的。后来,村里人每到红军战士的祭日,都要到坟前祭拜。
张总闻言,眼里亮光闪闪,激动地对郭会长说,我们也去祭拜祭拜吧。
张总一行来到峡谷口,果然看到一坟丘,其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艾蒿,微风吹过,艾蒿弯腰点头,似对他们到来的欢迎。张总顿时盈满泪水,对着坟墓和石碑,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双手合十,恭恭敬敬作了三个揖。
从今日全国甘蔗批发市场价格上来看,当日最高报价6.80元/公斤,最低报价2.00元/公斤,相差4.80元/公斤。
从今日全国甘蓝批发市场价格上来看,当日最高报价4.00元/公斤,最低报价0.50元/公斤,相差3.50元/公斤。
张总从坟前站起来,对郭会长说,这两天我在附近走了走,看到这里群众还不富裕,特别是上山下山全靠步行,制约了产业发展。我回去后,立即安排,先修建从峡谷到山顶的盘山公路,再组织村民栽种艾蒿。
种植艾蒿?郭会长有些不解。
其实艾蒿清热解毒,是一种中药材。我这次来很受启发,发展这个产业,既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也是群众意愿,更是继承先烈遗志吧?
郭会长闻言,紧紧握着张总的手说,我代表老区人民感谢你。
说感谢的应该是我!张总说,你知道吗?我爷爷也是一位红军战士,长征时牺牲了,至今还没有找着尸骨。这次看到老区人民为无名红军战士修坟树碑,虽然是无字碑,但他们年年去祭拜,相信牺牲的烈士都能含笑九泉了,因为这些烈士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选自《资阳日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仰着头从峡谷底向山顶张望”“才看到一条线似的天空”“心冷了半截”等细节描写,暗示了安岳老区的闭塞、贫穷和落后。
B.当地村民把红军战士藏在地窖里,宁死不愿交出;危急之时,红军战士走出地窖保护百姓,表现出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C.相信梦中仙人的话,采坟上艾蒿治病,病好了说是红军战士在护佑他们,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迷信。
D.“盈满泪水,对着坟墓和石碑,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双手合十,恭恭敬敬作了三个揖”表明了张总内心的感动和敬佩之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叙“神仙坟”的由来时,用语言、动作、环境等描写手法烘托出一位具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形象。
B.小说情节主要通过郭会长回忆展开,将历史和现实、虚幻和真实串联起来,行文自由灵活又跌宕起伏。
C.张总的心理和神情多次变化,构成小说的线索,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人物的形象更真实而立体。
D.小说结尾写到张总的爷爷也是一位牺牲了的红军战士,照应前文“张总一下子肃然了”,同时也升华了主旨。
8.红军战士牺牲后,“这里发生了一件奇事”,请结合全文分析这件“奇事”的作用。
9.小说的标题“无字碑”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定王八年,使刘康公聘于鲁,发币于大夫。季文子、孟献子皆俭,叔孙宣子、东门子家皆侈。
归,王问鲁大夫孰贤?对曰:“季、孟其长处鲁乎!叔孙、东门其亡乎!若家不亡,身必不免。”王曰;“何故?”对曰:“宽肃宣惠,君也;敬恪恭俭,臣也。宽所以保本也,肃所以济时也,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若本固而功成施遍而民阜乃可以长保民矣其何事不彻敬所以承命也,恪所以守业也,恭所以给事也,俭所以足用也。若承命不违,守业不懈,则可以上下无隙矣,其何任不堪!今夫二子者俭,其能足用矣,用足则族可以庇。二子者侈,侈则不恤匮,匮而不恤,忧必及之,若是则必广其身。且夫人臣而侈,国家弗堪,亡之道也。”
十六年,鲁宣公卒。赴者未及,东门氏来告乱,子家奔齐。简王十一年,鲁叔孙宣子亦奔齐,成公未殁二年。
(节选自《国语·周语》)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诏曰;“朕闻死者终也,欲物之反真也;葬者藏也,欲令人之不得见也。上古垂风,未闻于封树①;后世贻则,乃备于棺椁。
讥僭侈者,非爱其厚费;美俭薄者,实贵其无危。是以唐尧,圣帝也,谷林有通树②之说;仲尼,孝子也,防墓不坟③。洎乎阖闾违礼,珠玉为凫雁,始皇无度,水银为江海,莫不因多藏以速祸,由有利而招辱。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战惕。虽送往之典详诸仪制,失礼之禁著在刑书,而勋戚之家多流遁于习俗,闾阎之内或侈靡而伤风,以厚葬为奉终,以高坟为行孝。富者越法度以相尚,贫者破资产而不逮,徒伤教义,宜为惩革。其王公以下,爰及黎庶,自今以后,送葬之具有不依令式者,仰州府县官明加检察,随状科罪。在京五品以上及勋戚家,仍录奏闻。”
(节选自《贞观政要·俭约》)
【注】①封树:堆土为坟,植树为饰。古代士以上的葬礼。②通树:指四周全部种上树。③防墓不坟:孔子合葬父母亲于防这个地方,只有墓穴而没有坟丘。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本固而功A成B施C遍而民D阜E乃可以长F保民矣G其何H事不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即使,与《齐桓晋文之事》“若无罪而就死地”中的“若”语意不同。
B.贻,遗留,留下,成语有“贻笑大方”,其中的“贻”字意思与此相同。
C.洎,等到,此意与《六国论》中“洎牧以谗诛”的“洎”字语意相同。
D.度,限度,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度义而后动”的“度”语意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康公出使鲁国,根据季文子、叔孙宣子等四家的俭奢情况,对他们的存亡做出判断,后来叔孙宣子、东门子家果然败逃。
B.唐尧死后葬于谷林,坟墓的四周仅种植树木;孔子将双亲合葬,并未在墓穴上起土堆坟,从中可看出二人都有相同的考量。
C.吴王阖闾用珠玉做成的野鸭大雁作陪葬,秦始皇用水银做江海来陪葬,他们都因在墓里埋藏了财物而招致灾祸,遭受折辱。
D.丧葬仪制已建立,还没明确对违礼的处罚,唐太宗要求各州府官员对那些葬礼不遵照律令格式的人员,按照情节轻重定罪。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人臣而侈,国家弗堪,亡之道也。
(2)讥僭侈者,非爱其厚费;美俭薄者,实贵其无危。
14.根据两则材料,概括奢靡对社会治理有哪些消极影响。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
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①。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②蝇头二万言。
读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①元元:百姓。②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首句是说,就算没有五亩田园依然归隐,透露诗人不追求名利的情操。
B.陆诗前两句直抒胸臆,不重情节画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C.辛诗三四句写诗人读书时的反应,体现了诗人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特点。
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16.读书目的往往对读书行为有影响,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现象。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诗经》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两句,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也有意思相近的表达:“,。”
(2)小耿在学习历史时,发现人们很少能够真正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于是摘抄了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两句来警醒自己。
(3)苏洵在《六国论》中用“”五个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而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一句是“”。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曾批评秦始皇说:“天假其私,以济天下之大公。”他的意思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立郡县,筑万里长城,种种伟绩,无非是出于一己之私,替万代子孙作打算,但是从全部历史进程来看,秦始皇毕竟做了些对全中国全民族有利的事业,而他主观上所怀抱的私心却成了未能满足的幻梦。所以在王船山眼中,那一世之雄、叱咤风云的秦始皇,也不过成了天道的工具、命运的玩物。小己的私心,敌不住天道的公正;个人的小智,比不上宇宙的大智;独夫的武力,胜不过历史的命运。秦始皇的一切私心,私智,私力,皆被那无声无息、施无言之教的“天”,利用来做“济天下之大公”的手段与工具。因此,王船山的这种说法,不仅可提供给我们对于目前这天翻地覆、亘古未有的世界大变局一个新的超脱的看法,并且也给我们一个很健全的宇宙观。王船山这句话中“天”的概念,最难理解。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还是盲目的命运就是信仰宗教的人和相信宿命论的人的两种不同的看法。我们还是采取宋儒“天者理也”的说法,将“天”解释为支配自然与人事的天理天道,也许较合王船山的本意。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9.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代造纸技术承袭隋唐,但因南北封建割据,社会动荡,各地技术发展很不平衡。敦煌石窟所出西北地区制造的麻纸多不精良,书法亦不工。传世的南方书法家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用纸亦不精细,这毋宁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不景气的现状。但当时统治者御用的“澄心堂纸”,① 。澄心堂是南唐烈祖李昇在金陵(今南京)宴居、读书及批阅奏章的殿室,其中藏有图书、琴瑟及文房用具。至南唐后主李煜时,设官局监造名纸供宫中御用,因号澄心堂纸。苏易简在《文房四谱》卷四中写道:“南唐有澄心堂纸,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南唐灭亡后,储藏在宫中的这些纸无人知晓,竟长达半个世纪。直至传入北宋一些著名文人之手后,② 。史学家刘敞从南唐宫中得到一百张澄心堂纸,后赠欧阳修十张。欧阳修又转赠梅尧臣两张,于是他们之间专为此纸互相吟诗唱和。澄心堂纸制作精细,是以楮皮为料,用敲冰水举帘荡纸精制而成。这种纸坚滑如玉,洁白如雪,纤维细密如蚕丝,质地而且较为厚重,可以堪称“纸中至宝”。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下列句子中的“经济”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经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宋史》中说,王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B.常人记述此事,累千言而不办:使高手为之,三百字足矣,何等经济!
C.郭绍虞先生题书,同一册书买三本,方便剪贴,也因其经济较为宽裕。
D.制造业供需回升,表明在疫情影响逐渐减弱后,经济水平有明显改善。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和塑造人与社会,我们必须正视已经或者正在到来的异化风险。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在前所未有地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C 3.A 4.①更加荒诞和怪异,少有前因后果,多表现为突变。
②突出现实生活中人的内心的变形和异化,来剖析人与社会。 5.①突出人的本质和主体地位。
②正视“异化”风险,进行理论建设。
③采取有效行动,实现共生共存。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均为表现异化主题”错。原文“在《聊斋志异》和卡夫卡的作品中有许多异化的主题”,选项中“均为”说法夸大。
B.“主要与……有关”错,原文“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与当时‘淄川的文人雅士聚首时谈狐说鬼,似为时尚’的时代背景有关”,可见原文没有说“主要”与之有关。
C.“达成目标后都变回人形”错误。原文是“如果有可能,这些异化的人在达成自己的目标之后还要变人形”,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当构造出人与智能机器协同演化、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时人类就能避免被异化”错误,由材料二“拓展理论视野,创新智能时代的异化理论,从理想社会建构和‘人’自身的进化两个方面采取建设性的行动,构造人与智能机器协同演化、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在智能社会、智能文明的建设中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可知,选项只提到“构造出人与智能机器协同演化、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两个方面,以偏概全。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谈的是个人内心的异化,不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范畴。
BCD三项谈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第三段“而卡夫卡作品中的异化相比较《聊斋志异》中的异化而言则更加荒诞和怪异,这类异化很少有前因后果,多表现为突变”可知,更加荒诞和怪异,少有前因后果,多表现为突变。
②由材料一第四段“卡夫卡想要用这种荒诞的手法来突出现实生活中人的异化,来表现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漠然的关系,他企图从异化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和批判社会”可知,突出现实生活中人的内心的变形和异化,来剖析人与社会。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智能科技构成了对人公开的或隐蔽的宰制,人正在沦为高速运转的智能社会系统的‘附庸’和‘奴隶’”可得出,要突出人的本质和主体地位。
②由“我们必须正视已经或者正在到来的异化风险,拓展理论视野,创新智能时代的异化理论”可得出,正视“异化”风险,进行理论建设。
③由“从理想社会建构和‘人’自身的进化两个方面采取建设性的行动,构造人与智能机器协同演化、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在智能社会、智能文明的建设中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可得出,采取有效行动,实现共生共存。
6.C 7.B 8.①丰富文章内容,突出小说主题,奇事是对红军战士牺牲后情节的补充,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突出了“军爱民、民拥军”的主题;②结构承上启下,使情节更跌宕,照应了前文红军战士牺牲时说的话,又为下文张总决定“组织村民栽种艾蒿”作铺垫;③“奇事”增添了神秘色彩,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用“仙人”等有神秘色彩的元素增添了故事的可读性。 9.①“无字碑”指的是红军战士坟墓上竖的一块没有字的碑;②对外称为“无字碑”,暗地叫“红军碑”,象征着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一心为民的精神;③“无字碑”是百姓对红军感念的寄托,是对所有“为穷苦人打天下”“护佑百姓”的军人的讴歌与礼赞;④“无字碑”表现了百姓对军人永远的怀念与崇敬,升华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的主题。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迷信”错误。根据文中“那时人们对神灵是敬畏的。团丁听了,自然不敢毁坟”“这是村民为保护红军战士坟墓故意编撰的故事吧”“也许是吧”,可知,这是村民为保护红军战士坟墓故意编撰的故事,体现了村民对红军战士“为穷苦人打天下的”感念。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主要通过郭会长回忆展开”错误。文章以郭会长、张总的对话为主要情节展开。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某一情节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人物、主旨、效果等方面分析。
从情节上,文中的奇事是指一位村民多日咳嗽“掐尖摘叶,回家泡水饮之,果真病愈”一事,与上文红军战士牺牲时说“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就是我死了,也会护佑你们……”相照应;为下文张总决定“组织村民栽种艾蒿”“既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也是群众意愿,更是继承先烈遗志吧”作铺垫,承上启下,互相呼应,使文章情节完整、跌宕。
从主旨上,奇事是对红军战士牺牲后情节的补充,“那些人受伤好了,烧退了,家中蚊虫灭了”“将此坟称为‘神仙坟’”“对外称为‘无字碑’,暗地叫‘红军碑’”,丰富了文章内容。同时,“村里人每到红军战士的祭日,都要到坟前祭拜”“张总……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双手合十,恭恭敬敬作了三个揖”“艾蒿清热解毒,是一种中药材……既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也是群众意愿,更是继承先烈遗志吧”,“坟上的艾蒿”联系了村民与红军、安岳老区与张总,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军民一家亲的主题永不更改,使文章军爱民、民拥军的主题更加突出。
从效果上,将红军战士的坟墓说成“神仙坟”“是暴雨从山上冲下的泥沙自然将红军战士掩埋的”“说这座坟是天葬的,如果谁毁了,必遭天谴,灭门绝后”等内容,用“仙人”“天葬”“神灵”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形成波澜,更具可读性,引发读者兴趣。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表层、深层、主旨等方面分析。
从表层上,“无字碑”是红军战士坟墓上竖的一块没有字的碑,“因不知道红军战士姓名,碑上没有刻字,对外称为‘无字碑’”。
从深层看,“对外称为‘无字碑’,暗地叫‘红军碑’”,“无字碑”是对红军战士“面对凶恶的民团,毫不畏惧……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就是我死了,也会护佑你们”的精神的象征,体现其勇敢无畏、爱民为民的精神和情怀。同时,“村里人每到红军战士的祭日,都要到坟前祭拜”,“年年去祭拜,相信牺牲的烈士都能含笑九泉了,因为这些烈士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由个人到群体,由祭拜一位红军战士到祭拜所有牺牲的红军战士,“无字碑”是百姓对红军的怀念、感激的象征,是对红军的赞美与歌颂。
从主旨上,过去,“无字碑”是老乡与红军之间相互爱护的象征;现在,“无字碑”是张总对老区的一片深情,“既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也是群众意愿,更是继承先烈遗志吧”,时间在变,不变是的百姓对军人永远的怀念与崇敬,代表的是“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的主题。
10.BEG 11.D 12.D 13.(1)况且作为人臣而奢侈,国家无法承受,这是自取灭亡之道啊。
(2)讥讽奢侈过度,不是吝惜耗费那么多的钱财;赞美节俭薄葬,实在是看重这样做没有危害。 14.①不恤贫困,加剧社会矛盾。
②奢侈靡费,破坏社会风气。
③僭越法度,影响法治秩序。
④耗费财力,威胁国家安全。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基业稳固而政务成就,教化周遍而民众富足,才能够长久地保有百姓,还有什么事做不到呢?
“本固而功成”和“施遍而民阜”结构一致,是由“若”统领的对称结构句子,所以BE两处断开;
“乃可以长保民矣”,是前面假设后的结果,有“矣”这个句尾语气词这一标志,所以G处断开。
故选BEG。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即使;好像。句意:即使家族不亡,本人必不能免祸。/像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
B.正确。句意:后世留下典则。/遗留笑柄给内行。被见识广博或精通此道的内行人所讥笑。
C.正确。句意:到了吴王阖闾违背礼制。/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
D.错误。限度;考虑。句意:秦始皇荒淫没有限度。/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还没明确对违礼的处罚”错,根据“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可知对违礼的处罚,也在刑书中写明了,并不是“还没明确”。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侈”,奢侈;“堪”,承受;“亡之道也”,判断句。
(2)“僭侈”,奢侈过度。“爱”,吝惜;“贵”,看重。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侈则不恤匮,匮而不恤,忧必及之,若是则必广其身”,可知消极影响有:不恤贫困,加剧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根据“而勋戚之家多流遁于习俗,闾阎之内或侈靡而伤风”,可知消极影响有:奢侈靡费,伤风败俗,破坏社会风气。
③根据“富者越法度以相尚,贫者破资产而不逮”,可知消极影响有:影响了法治秩序的执行和维护。
④根据“且夫人臣而侈,国家弗堪,亡之道也”,可知消极影响有:耗费财力,国家不堪负担,威胁国家安全与发展。参考译文
材料一:
周定王八年,派刘康公出使鲁国去聘问,向鲁国的大夫分送礼物。季文子、孟献子都俭朴,而叔孙宣子、东门子家却很奢侈。
回来后,定王询问鲁国的大夫哪位贤德?刘康公答道:“季、孟可以在鲁国长期保持地位吧。叔孙、东门会败亡吧。即使家族不亡,本人必不能免祸。”定王说:“那是什么原因呢?”刘康公答道:“宽厚、整肃、周遍、仁爱,是君道;忠敬、勤恪,谦恭、俭补,是臣道。宽厚来维护基业,整肃来完成政务,周遍来施行教化,仁爱来亲近百姓。如果基业稳固而改务成就,教化周遍而民众富足,才能够长久地保有百姓,还有什么事做不到呢?忠敬来承受君命,勤恪来守护家业,谦恭来执行公务,俭补来丰足财用。如果接受君命不违抗,守护基业不懈怠,就能使君臣上下没有嫌隙,还有什么事不能胜任呢?现在季、孟俭朴,他们将财用丰足,因而家族能得到荫护。叔孙、东门奢侈,奢侈就不会体恤贫困者,贫困者得不到体恤,优患必然会降临,这样必然会危及自身。况且作为人臣而奢侈,国家不堪负担,这是在走向败亡。”
周定王十六年,鲁宣公去世。告丧的使者还没有抵达王都。东门家的人已来报告鲁国发生变乱,东门子家逃往齐国。周简王十一年,鲁国的叔孙宣子也逃奔齐国,这是鲁成公去世的前两年。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下令说:“我听说,死是人生的终结,它让人回归到自然;葬就是埋藏起来,要让别人不能再看到自己。上古的风俗,并没有听说堆坟树碑;后世留下典则,才准备了棺材在葬礼仪式上下工夫。
讥刺奢侈过度,不是吝惜耗费那么多的钱财;赞美节俭,实是看重这样没有危害。所以,唐尧是圣明的帝王,死后葬在谷林,仅在坟边栽上树木作为标记;孔子是孝子,他把双亲合葬在防这个地方,只有墓穴而不堆坟。到了吴王阖闾违背礼制,用珠玉做成野鸭大雁,作为陪葬,秦始皇荒淫没有限度,坟墓里有水银做的江河大海,没有不是因为在墓里埋藏了大量的财物而招致了灾祸,由于墓里有利可图而遭受折辱。我位居四海之尊,承接百王之弊,如果不明白如何教百姓,睡到半夜都会为之恐惧忧虑。虽然现在丧葬的法规,在仪制中已经有详细的记载,对违礼的处罚,也在刑书中写明了,但是皇亲贵族之中依然有很多人还在沿袭着陈旧的习俗,民间很多百姓也在葬礼时奢侈靡费,伤风败俗,用厚葬来供奉死者,用高坟来表示孝道。富贵人家破坏法度,相互炫耀,贫穷之家倾家荡产,彼此攀比,这样做有信风俗,无益教化,对此应予惩治革除。凡王公以下,直至百姓,从今以后,希望各州府的官员严格检查,葬礼如有不遵照律令格式的,根据情节定罪。京城里五品以上官员和皇亲贵族如有违反,要写下罪状上奏朝廷。”
15.C 16.①陆诗: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作者宁可不要“五亩园”,即使年老眼花也要坚持读书。②辛诗:读书的目的是为解人生困惑,作者深入研读古籍,在古今对比中回味反思并获得乐趣。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体现了诗人的恃才傲物、目空一切”错误,三四句是说作者合上书本想起古人的可笑之处,起身散步于悠长的走廊,是一种对古人行为和言论的深刻理解后的反思和自我反思。诗人的笑,既包含了对古人行为的理解和认同,也包含了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自嘲。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探究作者观点的能力。
陆诗。根据“读书本意在元元”可知,陆游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归志宁无五亩园”“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体现了他读书的行为,意思是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即使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据此可知,他宁可不要“五亩园”,即使年老眼花,也要坚持读书,因为他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天下苍生。
辛诗。“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意思是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自己把平时无用的卷册书籍拿来仔细评读。这两句是说辛弃疾正是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书中去寻找答案。由此可知,辛弃疾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解人生困惑。三四句写读到古人有趣的情节时,诗人会大笑,笑过之后,站起来揉揉肚子,到长廊下散散步,回味思考。据此可知,诗人读书的行为体现在仔细比照揣摩前人留下的书籍,读到古人可笑之处便掩卷起身,在长廊中摩腹行走思量。作者深入研读古籍,在古今对比中回味反思并获得乐趣。
17.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弊在赂秦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繁”“寡”“鉴”“弊”“嬴”等。
18.①排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秦始皇的一己之私不过是天道的工具、命运的玩物,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语气;②对比手法运用,把个人与天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更鲜明的表现了个人力量的渺小,“天”的力量的强大。 19.示例一:在信仰宗教的人看来,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在相信宿命论的人看来,天是盲目的命运: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
示例二:对于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信仰宗教的人认为,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天是盲目的命运。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中分号为界,三个句子格式一致,构成排比;
“小己的私心”“个人的小智”“独夫的武力”,都是指的秦始皇的一己之私;“敌不住”“比不上”“胜不过”,说明天道的强大,排比的运用,突显了内容上的铺展,从个人格局、个人智慧到外部行为,由内到外对秦始皇进行全面否定,突出了秦始皇的一己之私不过是天道的工具、命运的玩物;
“敌不住”“比不上”“胜不过”,运用对比,把“小己的私心”“个人的小智”“独夫的武力”与“天道的公正”“宇宙的大智”“历史的命运”把个人与天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更鲜明的表现了个人力量的渺小,“天”的力量的强大。
排比句的一般效果是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气势。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
先分析句子特点,这是一个有着长定语的句子,最后的重点落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上,可以先总括“对于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或者最后总结“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然后把两种看法分别摘出来变成句子。
两种看法是“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和“天是盲目的命运”,这两种看法分别对应两种人,“信仰宗教的人”对应的是“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相信宿命论的人”对应的是“天是盲目的命运”,把这两种人变成状语成分,修饰两种看法。
故文中画波浪的句子可改写为:在信仰宗教的人看来,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在相信宿命论的人看来,天是盲目的命运: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
或:对于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信仰宗教的人认为,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天是盲目的命运。
20.①“而且”位置提到“质地”前面;②“可以”“堪称”重复,删掉“可以”。 21.①它的制作较为精良②此纸才被诗人知晓 22.D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两处:
①语序不当,“而且”作为连词,应该放在主语“质地”前面;
②成分赘余,“可以”“堪称”重复,“堪”就是“可以”,删掉“可以”。
2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由上文“敦煌石窟所出西北地区制造的麻纸多不精良,书法亦不工。传世的南方书法家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用纸亦不精细”可知,其他纸张制作不精良;由“但”可知此空与上文应构成转折,指澄心堂纸质量较好,据此可填:它的制作较为精良。
第②空,由前文“南唐灭亡后,储藏在宫中的这些纸无人知晓,竟长达半个世纪”可知,澄心堂纸无人知晓,由后文“史学家刘敞从南唐宫中得到一百张澄心堂纸,后赠欧阳修十张。欧阳修又转赠梅尧臣两张,于是他们之间专为此纸互相吟诗唱和”可知,自北宋以后,这些纸才被文人所得,所赠,所唱和,据此可填写:此纸才被诗人知晓。
22.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原句中“经济”的含义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
A.应分别解释。“经”是管理人世、管理国家的意思;“济”是“济民”的意思,就是给民众好处。指为治理好国家,给老百姓好处。
B.指耗费较少获益较大。
C.指生活费用。
D.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
故选D。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虽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多维度、多层面的福祉,但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伦理层面的道德担忧、哲学深度的精神担忧、政治层面的自由担忧。人工智能的使用和发展,在技术层面强力地作用于整个社会,但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
要警惕异化风险。人工智能正在以其强大的智能技术范式重筑社会基础设施、重塑人们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中,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外在的异己力量。从生产实践看,技术异化使人成为机器的简单附属品,生产方式的改变导致机器与工人成为直接竞争者,许多工人被生产效率高的机器所排挤,失去工作。从社会影响看,技术异化使人的社会关系受到冲击,技术异化使人失去自主性,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不断进步,工人操作机器付出的劳动变得愈发被动,他们展现出对机器的适应性和从属性,在劳动中无法确证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人工智能作为整个社会的基本技术支撑,构成了对人公开的或隐蔽的宰制,人正在沦为高速运转的智能社会系统的“附庸”和“奴隶”。各种智能系统不断取代人工作,“数字穷人”逐渐丧失劳动的机会和价值,被全球化的经济和社会体系排斥在外,存在变得虚无和荒谬化。智能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模糊了人机界限,对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等形成强烈的冲击。
人工智能正在全方位的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比如语音助手和虚拟助手。这些智能助手通过语音和文字与用户交互,执行任务,提供信息,并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智能家居系统能够通过学习和适应家庭成员的行为,提供定制化的体验。温控、照明、安防系统的自动化管理,使我们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安全,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在交通领域,自动驾驶技术是人工智能带来的一场革命。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推动医疗保健的创新等等。
由此,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人工智能?我们既要看到人工智能对我们生活和工作,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又要警惕人工智能对我们的冲击,尤其是对我们思维的改变,不要变成人工智能的奴隶而成为异化的人。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积极面对变化和挑战,警惕人工智能异化。接着结合材料,阐述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首先肯定人工智能的积极意义,然后提出问题,如何警惕人工智能对我们的异化。首先要明确目前人工智能还处于人可控制的范围,不要过度焦虑;其次思考,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比如通过培养创新能力让人工智能无法取代,通过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避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等;然后呼吁整个社会要对人工智能保持适度警惕,科学家更应该遵守科技伦理,莫要让人工智能不可控。
立意:
1.提升自身能力,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2.减少人工智能依赖,强化选择自主。
3.辩证看待人工智能配资平台哪家质量好,把握人类社会进程。
发布于: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