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看股票加杠杆操作流程,三季度景林资产减仓最猛的都是中概科技巨头: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等电商平台均遭景林减持超百万股;好未来、新东方等教育个股也大幅减持;此外,还清仓了爱奇艺、携程。
本文约38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地名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标识,更是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的载体,而汉字往往又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浓缩起丰富的信息。通过对地名的细致观察,我们就能发现每一个地名都不是“白起”的!
有人聚集就叫“村”吗?
人是社会性动物,从古至今,人们往往聚集在一起来完成生产活动,而光是对人们群聚生活的地点就有村、庄、屯、寨等多种叫法……
“村”是自然聚集而成。“村”在古代又写作“邨(cūn)”,可见“村”与“屯”有关联。其实,“村”就是“屯”的后起分化字。“屯”在汉魏时代已经相当普及,“村”这个分化字也就应运而生。《三国志·魏书·郑浑传》中就有“村落齐整如一”的记载,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也说“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到了唐代,城市的居民区叫做“里”,农村的居民点叫做“村”,于是“村”在唐代就成了正式的基层行政组织,如今“村”也作为基层行政单位的称谓被广泛使用。生活在一个“村”的人大多数拥有相同的姓,因此,有很多“村”是以姓氏来命名的,比如“崔村”“祁村”等;也有的“村”是以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来命名的,比如“深沟村”“棉山村”等。
比“村”还早出现的“屯”,最初也是聚集的意思,聚兵驻守也称“屯”。自汉代以来,由于屯田制度,军队开始开垦种田。后来又从军队开垦发展为无地农民集体耕种官田或垦荒,即所谓“民屯”。屯田之处,久而久之就成为人群聚居之地,这类居民点就以“屯”为名。如今,很多地名中都有“屯”字,比如北京的三里屯等等,而地名中含“屯”量最多的当属东北地区,学者王雅林曾说,东北地区的屯名大多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大规模移民开荒时期,多以开荒经营者的姓或姓名、外号来命名,如何家屯、张老虎屯等;也有以最早出现的建筑物或人工标记命名的,如北官房屯、三撮房屯等;还有以屯型、地貌、区位和立屯时的户数等命名的,如大四井子屯、独一处屯、二龙屯等。
“庄”在古汉语中指四通八达的道路,或指郊野的住宅、别墅,也指皇室、官员等所占有的大片土地。后来,耕种庄田的农户(也就是所谓的“庄户”“庄家”)形成的村落,也开始用“庄”命名。
有栅栏围住的叫“寨”,寨子通常依山傍水而建,隐藏在群山之中,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寨”本来写作“柴”,唐代诗人有一首著名的诗《鹿柴(zhài)》,其中的“柴”就通“寨”,指用树木围成的栅栏,是由“柴”的本义“枯枝”引申而来。在古代,“寨”也多指行军作战中临时用木柴之类的材料围起来的防御工事,因为所用材料不如石头等稳固结实,所以往往带有临时性,必要时可以“拔寨而走”。指村庄的“寨”的形成也与军事有关——“军队扎寨”的选址地点,一般具有较高的军事价值,会有军队在此长期驻守,在此基础上慢慢也就发展成了供百姓居住的村庄。我们熟知的“九寨沟”就是因为有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高山湖泊中而得名。据考证,这些村寨居民的祖先原本生活在阿尼玛卿山脚下一个强悍的部落中。唐初,松赞干布东征松州时,他们被留在了白水江畔,也就相当于在此安营扎寨,逐渐发展、繁衍生息。
地名中的强势影响者
读到这里,我们似乎发现军事活动在地名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别急!还有堡、营、楼等地名称谓也和军事活动息息相关。
带有围墙的叫“堡”,“堡”字从“保”,具有保护功能,是用土建成的军事防御工事。而“堡”在建筑形制规模、地理位置上都具有便于人口聚集的优势,所以,遗留下来的边墙遗址中很多都带“堡”字。
具有圆形特征的,外圈围以堑壕和矮墙的叫“营”。据考古发掘,原始公社时期,同一氏族在一起聚居地点的布局多呈圆形,外圈围以堑壕和短垣,这就是所说的“帀居”。这种“帀居”叫“邑”,其形式叫“营”,后来堑深墙高、面积扩大之后就叫“城”了。因此,“营”有围绕义,《史记·五帝本纪》说“以师兵为营卫”,“营卫”就是环卫。在“邑”“城”等词出现之后,“营”的意思就局限于军队了。军队驻扎时在四周掘堑筑垒以环卫,这就叫做“营”,《后汉书·樊宏传》中就有“作营堑以自守”。
“楼”最初并不是像今天一样指房屋建筑,而多指具有瞭望防御功能的、具有一定高度的建筑。比如“楼车”是有望楼的车,用来瞭望观察军队所围困的城池或敌营的动向。《刘韬·军略篇》有“视城中则有云梯飞楼”,“飞楼”就是这种瞭望楼。这种“楼”只是高台,上边没有屋顶,显然是仅供侦察使用,不能用来居住。虽然瞭望楼与今天的楼房不同,但是今天的楼房显然是从瞭望楼演化而来的。到战国末年,供居住的“楼”就出现了,如《荀子·赋》“志爱公利,重楼疏堂”和《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中的“楼”显然就都是供居住使用的,与今天的楼房类似。
还有一些“楼”是兼具防御与居住功能的,比如开平碉楼、福建土楼等。全国著名侨乡开平,常受到台风等洪涝灾害的侵扰,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带来了匪盗横行的问题。因此,当地居民修建了具有防洪防盗功能的碉楼——门窗窄小、墙身厚实,并在墙体上设有枪眼,顶层多设有瞭望台,还配备了火药炮、石块、铜钟、报警器、发电机、探照灯等防卫装置。福建土楼也具有“多开窗,开小窗”的特点,同时在制高点设置瞭望台,用于观察周围环境和敌情。
一眼识别交通要塞
称作“店”的地方通常在历史上曾设有驿站或街市。早期的“店”,有卖商货之类,也有提供餐饮住宿的客栈、旅馆之类,还有既卖货又接待旅客的店,叫“店舍”“店家”等。
宋代开始,商业兴盛,各地开店设铺的现象更为普遍,又因为“店”往往是某一地较为显著的地方,用“店”来命名地名也就由此产生。比如在四川城乡各地留存或沿用的古地名中,就有很多含有“店”字。民国三十三年(1944)印制的《成都市郊外地图》中,就有“曾家店”“崔家店”“槐树店”“高饭店”“茶店子”等20多处含有“店”字的地名。称作“店”的地方往往是交通便利之处,人员流动密集也方便做生意。河南省中南部有一个驻马店市,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誉,因历史上设皇家驿站而得名。驻马店初名苎麻店,明朝在此设驿站驻马,改名驻马店。打开地图我们就能够发现其确实几乎位于中国南北向的中间地带,古为交通要冲,今天也仍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线、高速线,省道、县道在此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传递公文信件的驿站叫“铺”。“铺”作为驿站的名称,金、元时已有,明代盛行。顾炎武《日知录·驿传》中记载“今时十里一铺,设卒以递公文”,意思是说每十里就有一个驿站,安排有专门的人员负责传递官方文件。“铺”在古代驿站体系中通常是较小的站点,不过,规模虽小,地位却很重要。同时“铺”也指较小的零售点或手工作坊,今日的“店铺”一词就取用了这层意思。
见字如“面”
有些人体部位词,也常被用作地名,形象地记录着地形信息。比如,“口”也常被用于地名,通常指出入某地要经过的地方;“顶”通常指某地最高的地方;“背”表示描述的对象在某地理实体的背面。
“头”是人体部位词,指人的头部,引申指物体的“顶端”或“一端”,表示方位时也指“里边”。当“头”在地名中出现时就会十分形象,多指某地的一端或前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有个沙头镇,“沙头”在明清时期称“沙头堡”,早在北宋建隆元年(960)至嘉祐年间(1056—1063)就已经有渔民群居在此。沙头位于南海区的南部,属北江流域的冲积平原,土地由流沙沉积形成,西樵山马头岗伸入江中拦截,此处成为聚沙之首,因而得名“沙头”。
与“头”对应的还有“尾”,多指某地的末端。厦门的沙坡尾是厦门港的源起之地,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以前,自古以来就作为当地渔民休息的避风港。它位于厦门岛南部沙滩的最末端,所在之处就是因沙子色白如玉,被称为玉沙坡,后来被一条溪流截为沙坡头和沙坡尾两段,其中沙坡尾成为旧时军港所在,沙坡头的海滩则早已消失。
我们习以为常的地名背后可能隐藏着鲜少被人关注的有趣故事:有些以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命名的地名,当建筑消失时,历史的痕迹却得以在地名中保存;有些直率地将样貌融合在名字里的地名,让人一看到就能在脑海里绘制一幅生动的立体地图……每个表示地名的汉字都能够“独当一面”“各司其职”地记录着其独有的历史和地形信息。
这下不会弄混了吧~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地名呢,快来评论区分享!
参考文献
1.周琦、姜维公:《带“堡”字地名折射出的历史信息》,《地域文化研究》2023年第1期。
2.徐平:《巴蜀风土杂记》,巴蜀书社,2022年。
3.向显桃:《沧桑的岁月》,南海出版公司,2021年。
4.薛国屏编著:《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
5.李治平:《解字说词》,巴蜀书社,2020年。
6.顾家德:《九寨沟的历史与来历》,《河北企业》2000年第8期。
7.张靖华:《湖与山》,天津大学出版社,2019年。
8.陈宁、邓俊杰、郑凯莹,《南海地名的区域特征——以沙头为例》,《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年第1期。
9.王凤阳:《古辞辨》,中华书局,2011年。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作者 | 鹿欣一股票加杠杆操作流程